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2年度开放课题汇报会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2-10-21阅读次数:77
  9月8日上午,“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2年开放课题汇报会”以视频会议形式线上举行。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雪松教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大权教授、道路与机场工程系朱兴一教授、运输管理工程系主任滕靖教授、交通工程系段征宇副教授组成专家组成员。会上审议了2020年度开放课题结题报告、2021年度开放课题中期报告,并对2022年度开放课题申请书进行了评审。会议由王雪松教授主持。
       2020年度开放课题共有5项,将于今年底结题,课题负责人西南交通大学胥川副教授、大连海事大学孙世超副教授、江苏大学王勇副教授、江南大学张雅婷博士、上海海事大学王忠宇博士分别汇报了课题完成情况。各课题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著作论文、发明专利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部分课题的成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专家组依据课题合同书要求,审查课题成果及考核指标,并对课题结题提出了进一步建议。
       其中,江南大学张雅婷博士主持的“基于多层次交互作用的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力学行为影响机制研究”课题评为优秀。该课题通过优化路面材料设计以改善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早期裂缝特征,利用玄-聚混杂纤维和轻细骨料协同改善路面混凝土的收缩和力学性能,同时构建了基于板-基层非线性摩阻关系的连续配筋路面开裂力学模型,并优化了路面横向裂缝间距和宽度的理论计算流程。研究成果揭示了玄-聚纤维和轻细骨料对路面混凝土性能的协同影响机制,探明了玄-聚纤维和轻细骨料对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特征的影响规律。依托课题发表SCI检索论文7篇。


大连海事大学孙世超副教授主持的“高分辨率数据环境下常规公交可达性评价方法研究”课题评为优秀。该课题依托于多源信息化数据,通过建立相应的数据融合分析方法和监督学习模型,开展高分辨率数据环境下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方法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能够摆脱时空低分辨率数据的限制影响,支持更加精细化的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依托课题已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篇。


       2021年度开放课题设立5项,课题研究处于中期阶段。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课题中期进展情况,专家组结合中期成果和课题合同书要求,对每项课题都给予了建议,同时评委老师强调在课题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题负责人可随时与评委或与同济大学相关的专业方向老师进行沟通,增强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共同研讨,助力合作!


       2022年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共收到了40多份申请书,实验室组织专家对申请课题进行了评审。考虑申请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的创新性、研究基础和条件、研究的预期成果,最后评选出6项申请课题进行资助。
       审批通过的6项课题分别是《面向人机混驾交通流的道路路权分配基础理论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网联环境下快速路合流区交通运行风险预判与主动防控 》(上海理工大学)、《面向新型混合交通流的无人车运行轨迹集群控制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驾驶模拟技术的组合线形道路标线对驾驶人影响研究》(上海海事大学)、《基于材料基因组学的高粘沥青自愈性能增强研究》(北京工业大学)、《极端条件下模拟月壤地聚合物3D打印及耐久性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附:
       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自2010年以来设立开放基金共计67项,资助资金218万,资助了我国道路与交通科技前沿和交叉学科的研究,主要支持的研究方向有:1.特殊路基变形理论与控制技术,2.重载耐久路面设计理论与技术,3.道路交通主动安全理论与技术,4.交通智能管理与运行控制技术,5.车路协同理论与智能网联测试。
       重点实验室每年初会在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网站及基地平台网站发布“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公告”。
       近几年的开放课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学者申请。目前重点实验室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开放课题管理制度,保障了课题评选、研究开展、课题结题的顺利进行。受资助的课题利用重点实验室先进的平台设备和研究条件,开展前沿探索和科技创新,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科技储备,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